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百零八、一路烟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关于清瑜提交的建立京城新区的奏折,太后又召见了清瑜两次。总体上,太后对于清瑜的计划是认可的,只是在细节部分,提出了一些问题。清瑜对于原则问题,仍然坚持己见。但是对于无关大雅的部分,清瑜也听之任之。

    清瑜所坚持的原则问题,便是这个项目的核心部分。一是建立宗庙感应寺的京城分院,以宗庙为轴心,辐射周边的高档庄园,这是清瑜定义的富人区。以国家龙脉为象征卖点。对于陈国来说,些许土地有的是,但是赋予了这样的神秘光环,一块平淡无奇的土地便光彩照人,身价倍增了。

    第二,则是清瑜冥思苦想来的,关于集中织染业的设计。成都又名锦官城,虽然整体织染业情况的朝廷也没有细致摸查过,但清瑜通过鲁宝柱带人走访调查得出结论,这个产业的规模应该在年营收五百万两左右。是目前陈国最具有产业集成可能性的行业。这次通过新区建设,将所有织染作坊迁入其中,必将带动这个新区的商业、人口的发展。对于目前一盘散沙的织染行业,集中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未来人才的培养,产业的革新,技术的交流,必将更加自由,可以打破如今这个行业传统师傅带徒弟封闭自守的现状。一旦突破了产业瓶颈,清瑜相信,工业化的模式定会带来行业空前蓬勃的发展,蜀锦会力压苏绣湘绣粤锦闽锦,成为中华织染业的霸主。

    对于建造新区的人力,清瑜是希望能用到巴州难民中的青壮劳动力,而建成之后,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也可以加入织染行业,就地转化。免去了陈国的后顾之忧。

    对于太后这样的女人来说,宫斗宅斗或许手到擒来。可是面对这样专业的实业计划,她还是有心无力。面对清瑜无可辩驳的计划,太后只能全盘接受。整个陈国朝廷,对于这个计划的讨论,也是赞多贬少。太后便下定决心着工部全权推动新计划。

    清瑜离宫后,太后便对身边亲信道:“此女有陶朱之才,若有朝一日我能效仿则天女皇帝,她便是我的上官婉儿。”

    清瑜当然不知道连太后都如此佩服自己,她这些天已经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嘉王府上下为了公主启程的事情,已经忙活几天了。清瑜这次离开京城,可不像当年仅仅带着几个丫鬟收拾一点细软,静静的离开。光是嘉王吩咐要给清瑜带上的行李,都装了十几辆马车。更别说还有相好的人家,如舅家司徒府、保靖侯府,福王府送的物品。大家都知道清瑜这个公主没有封地奉养,生怕她去了巴州手头不便,都想尽法子为清瑜准备。

    清瑜知道这是长辈们的一片爱护之意,况且此时巴州百废待兴,即便清瑜自己不用这么多,那些东西也可以作为赈灾物资,分发给难民。所以清瑜只稍稍客气几句,便都全盘收下了。

    至于嘉王答应的那十万两,与清瑜名下那些可套现的身家,陆管家与鲁宝柱也都给清瑜准备出来。清瑜知道,这是她可以利用的,也是唯一一笔可用的启动资金。未来在巴州无论是赈灾,还是振兴经济产业,都得靠这些资金支持。所以清瑜格外郑重。好在福王妃被清瑜打动,已经同意儿子泽祎随清瑜一道去巴州历练历练。太后对于福王府的恭谨低调非常满意,便顺水推舟赐了泽祎一个指挥使的军职,统领六百精锐镇守巴州。这一路上,清瑜有这些人马护送,总算能够放下心。

    除此之外,清瑜与泽祎还分别从嘉王府、福王府选了十数位经验丰富、善知商事的管事。加上聘请了三位从工部荣休退养的老成干吏,这些人基本上构成了清瑜这位巴陵公主在巴州施政时的商业班子的雏形。

    清瑜自认有足够的商业眼光与拓展思维,但若没有这些深知这个时代商业守则的人,清瑜还是没有把握能够实践自己的构想。所以即使在一开始,双方在理念上有些出入,清瑜还是十分耐心的与这些人沟通。所谓润物细无声,经过磨合,如今的团队已经基本认同了清瑜的设想。清瑜希望通过讨论沟通,使双方的意见达到平衡。她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现在没有时间去调和内部的矛盾,清瑜力求在一开始便将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巴州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业。如今药材行已经选址筹备,陶瓷业也在招兵买马,加上扩充的商业转运中心,清瑜对于巴州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终于到了离别的这一天,一大早,便陆续有人到府上来送清瑜。

    司徒府一家人到得最早。作为清瑜的舅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