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改革变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安石变法志在清除社会弊端,可事先没有进行宣传,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收到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比如青苗法,王安石以前在鄞县做官时曾试行过,效果非常好。可是在全国推广时,手续非常繁琐,执行起来就变味了。不识字的农民要花钱请人填写贷款申请,去衙门申请时,贷款的数目又要由官吏填写。这样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贷款的农民要返回的利息居然是原来的三十五倍之多。“利民之策”变成“扰民之举”,逼得农民宁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了。因此,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劳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神宗死,变法止

    熙宁六年,发生了严重旱灾,灾民纷纷逃亡,路上饿殍遍地。当时有人拿了一幅《流民图》给神宗看,并告诉神宗,说天旱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神宗看后,很受刺激,对变法产生了怀疑。后来,随着反对变法的声音高涨,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信任也日益增加,对变法开始动摇起来。

    宋神宗死后,赵煦即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本身就是变法的反对者之一,她听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废止新法。至此,进行了十五年的变法最终落下帷幕。

    张居正,字叔大,谥号“文忠”,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岁时,参加乡试一举成名,成为最年轻的举人。顾辚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解下随身佩戴的玉坠赠送给他,以资鼓励。

    张居正很有谋略。他岁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为官期间,与朝廷中的宦官和权臣关系都很密切,后来一再得到升迁。岁那年,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共同辅佐年仅0岁的小皇帝朱翊,首辅是高拱。高拱骄横自大,跟太监冯保素来不和,而冯保在宫里权势很大。张居正一直很想有所作为,后来就与冯保联手,找机会罢了高拱的首辅,很自然地循序升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其生母李太后非常信任张居正。因此,朝中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他主持裁决。

    力挽狂澜于既倒

    当时的明王朝,朝纲松弛,官员无为现象非常严重。张居正的改革就从整顿吏治开始,他对官员实行“考成法”,在施行的过程中,将追收逋赋作为考试的标准,限令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收完赋税。在限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的,一律受处罚。各级官员因为害怕降职处罚,都不敢懈怠,积极督责户主们及时缴纳税粮。他还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后来又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在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赋役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总收入。随着新法的推行,国库日益充盈,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逐渐好转,奄奄一息的明王朝终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亡而政息

    58岁那年,张居正病逝。他死后没多久,神宗就下令取消了“一条鞭法”。反对他的人闹的更欢了,当时被冯保张居正挤走的前任首辅高拱送来了《病榻遗言》,为自己伸冤;辽王妃王氏上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生前所用的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张居正生前推荐的潘晟,还没上任,就遭到了言官的弹劾而辞职……

    家人的遭遇

    张居正死后,他的家人也惨遭迫害。神宗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等罪名,削尽其官职,追回其封号和谥号,并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

    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丘

    是张居正生前不喜欢的旧臣,张诚则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探子。张诚等查抄了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产,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还赶不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断定张家还有财产分散在外,于是对张氏家族严加拷问财产分散之处。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迫自诬,株连到亲友,当时整个荆州都为之骚动不已。最后,张敬修受不了严刑追逼,写了血书鸣冤,自缢身亡。三儿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后又绝食,也没死成。子孙家属饿死的有几十人,他年逾八旬的老母,终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已。后来,他的弟弟张居易二儿子张嗣修和几个孙子都被流放到了遥远偏僻的岭南。他的族人怕遭株连,各自逃到全国各地避祸。

    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庙号太宗。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按照努尔哈赤立下的规矩,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他们平起平坐,平等相处。

    后来,皇太极抓住阿敏永平屠城并弃守的罪名,将他幽禁起来。第二年,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大不敬罪”,革去了他的大贝勒爵位。也许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二人的下场,后来代善也自动退出汗位的竞争,一心一意地支持皇太极。

    独掌大权后,皇太极以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对国家的政策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

    皇太极仿照明朝,建立了国家统治机构:建立了由汉人组成的“文馆”,掌管“翻译汉字书籍”,后又将之扩充为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称“内三院”;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通过这套政权机构的建立,皇太极把权力逐渐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恩养汉民,发展农业

    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致使汉人纷纷暴动和逃亡,生产凋敝,经济萧条,后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同时,后金还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因此,稳定汉人的民心发展农业成为后金存亡的关键。

    意识到了这一点,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多次下谕旨,强调满汉一体,强调要宽待辽东汉民,禁止骚扰汉人。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一改努尔哈赤屠杀汉人的政策,代之以“恩养”,再三下谕禁止贝勒大臣杀害汉民及抢夺他们的财物的行为。

    为了恢复经济,皇太极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皇太极特别珍惜民力,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概不复兴筑。为了保护农业,皇太极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滥杀农耕牲畜。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金的农业生产很快走出了阴影,粮食生产逐渐可以自给。

    不惜重金,笼络汉臣

    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皇太极更是不惜高官重金,极力笼络。当初在攻下大凌河后,对于归降的一百五十多名大小官员,一次赏给仆役一千五百多人,牛只三百多头,还有庄屯和大量土地,并让八大贝勒轮流宴请款待各位官员,以安其心。后来又安排了官职。对于吴三桂的舅舅袁崇焕的得力部将祖大寿极其子侄,皇太极“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即使祖大寿随之叛逃后又投降,皇太极依然接受。对于那些有才干的汉人,皇太极一律重用,并极为信任。如汉人范文程,归降后深得皇太极的尊崇,委任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每逢议论军政大事,总问范文程是否知道,当议事难以裁决时,就说:“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当众大臣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才会批准。

    编成汉军八旗,笼络汉族地主

    为了扩大兵力和进一步利用地主阶级,皇太极编成汉军八旗。汉军八旗的组成与满洲八旗相同,皇太极任最高统帅,可以随时指挥和调遣。这样,既扩大了兵力,又笼络了汉族地主阶级,加强了对汉人的控制。

    经过皇太极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渐强,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满族服饰和汉族的服饰不同,满族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剃发易服,首试受阻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剃发易服,强制执行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引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89年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变法维新。

    新政伊始遭抵制

    月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守旧派荣禄等人对新政产生一种畏惧和厌恶情绪,从而对其持抵制态度。因此,变法伊始,当光绪帝的新政上谕如雪片般频频颁发的时候,守旧派一再推宕拖延,全力阻挠,致使新政无法推行,诏谕成为一纸空文。

    支持者成陌路

    维新变法刚开始时,洋务派对其倡导的活动,大都支持。可是,维新派并没有借此机会与洋务派结成亲密同盟,反而对洋务派的实权人物李鸿章予以排斥。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曾想捐银二千两,主动示好,结果维新派却以他声名不好为由,坚决拒绝。

    维新派始终拒绝接受李鸿章的做法,使洋务派的一批实权人物逐渐远离变法中心,对变法采取“若即若离”的观望态度。当后来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渐激化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的时候,他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维新派予以帮助和支持。

    将慈禧推向对立派

    与思想极端保守的顽固派不同,慈禧当时对变法持赞同态度。只要有利于她权势地位的巩固,她不会拒绝“变通”传统的统治模式。如果康有为等人当初能接受王照的建议,把“主张变法”的桂冠送给慈禧,后来的政变或许就不会发生,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也会得以排除。但由于康有为等人对光绪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因而极易受到光绪对慈禧不满情绪的感染,所以他们看不到慈禧对变法的赞同态度,甚至把她的赞同视为阻挠,把其看做“不可造就之物”,而坚决“扶此抑彼”,始终将慈禧排斥在变法之外。而他们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慈禧与维新派人士“势不两立”。

    西太后训政,新政止

    由于受到康有为的影响,光绪帝对自己周围的守旧大臣极为不满。随着军机大臣翁同龢等人屡遭斥责,君臣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898年月底,礼部官员王照应诏言事,请求礼部六堂官代递,遭拒绝,结果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光绪知道后,认为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决定把这六名堂官全部罢免。

    事件发生后,在慈禧的授意下,直隶总督荣禄庆亲王奕龢以及怀塔布立山等人密谋策划,请慈禧太后出面“训政”,以终止新政。后来,慈禧获悉光绪帝将在西苑接见伊藤博文,她非常害怕光绪会聘请曾做过日本首相的伊藤为顾问官。因此,等杨崇伊的上疏一到,慈禧立即决定回宫“训政”。在伊藤博文觐见光绪帝的的第二天,慈禧即宣布训政,并下密令逮捕康有为康广仁兄弟,后来又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此后,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的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新措施都被废止。

    ◆战国时期形势图

    ◆李悝像

    延伸阅读

    李悝不报私恩

    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个为相,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李悝,想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

    当初,中山攻灭后,是翟璜向魏文侯推举李悝前去镇守。按照一般人的逻辑,翟璜自是李悝的大恩人,此时,李悝当然应该为翟璜说好话。可是李悝想了想,觉得两人比较起来,魏成子更为国家着想,因而更适合做相。

    于是,李悝让魏文侯对二人平日接近的人富有时结交的人显贵时推举的人不得志时不做哪些事贫苦时不要哪些东西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自己定夺。魏文侯听后,思考片刻,心中主意已定,相国的位子自然非魏成子莫属。

    吴起变法

    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各诸侯国纷纷掀起改革的浪潮,北方三晋悄然兴起,国力逐渐变得强大。而楚国早已衰落两代,楚悼王即位后,面临内忧外困危机四伏的局面,改革图强成为此时唯一的选择。

    ◆吴起像

    ◆银镶嵌有翼神兽。战国

    延伸阅读

    吴起为士兵吸吮疮口的故事

    吴起爱兵如己。在一次行军的时候,有个士兵身上生了脓疮,吴起亲自用嘴为他吸吮脓水。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嚎啕大哭,别人觉得奇怪,就问她哭什么,士兵的母亲边哭边说:“我丈夫曾经在吴公手下当过兵,吴公也曾为他吸过疮口,我丈夫感念吴公的恩德,结果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口,怕是儿子也不知道要战死在哪里了。”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长处,实行易服改兵制创新战术的全面军事革新,推广胡服骑射,使骑兵这一灵活的新兵种取代了笨重的车兵,中国古代战争的样式从此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国时期贵族服装复原图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延伸阅读

    赵武灵王之死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国于次子赵何,为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禅让以后,赵武灵王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力。后来公子章争夺王位,在沙丘发动变乱,被李兑与公子成率领的军队打败。公子章逃到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李兑与公子成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帐,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赵武灵王就是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赵武灵王墓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有利于提高秦国的生产力和秦国的综合国力。变法适应了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像

    ◆商鞅方升及铭文。战国

    延伸阅读

    魏国人为什么不肯接纳商鞅

    马陵之战,以魏国的惨败而告终。而秦国一直把魏国视为心腹大患,瞅准了魏国危难的机会,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商鞅主动请命带兵伐魏。

    秦魏两国摆开阵势后,听说魏国派公子卯率领大军进驻易守难攻的吴城,而公子卯曾经跟商鞅交情深厚。于是,商鞅派人给公子卯送去一封信。在信中,商鞅首先叙两人的旧交情,表达自己对公子卯的感激之情,然后约他在玉泉山见面签订盟约。公子卯深为感动,应邀与商鞅见面。就在他们酒酣耳热之际,当公子卯刚刚提出缔结联盟的问题时,早已埋伏好的两个大力士突然跳出来把公子卯牢牢按住,主帅被擒,结果,魏军大败,魏国把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国。

    对于商鞅欺诈公子卯而使魏国损兵折将和割地的行为,魏国人深为怨恨。所以,当商鞅后来走投无路逃到魏国的时候,魏国没有一个人愿意接纳他。

    桑弘羊改革

    汉武帝刘彻掌权后,一改汉初以来一直奉行的与匈奴“和亲政策”,“廓土斥境”,对匈奴采取强硬措施,导致“府库空虚财政告急”。解决财政困窘成了汉武帝的燃眉之急。

    ◆汉武帝像

    ◆《盐铁论》书影

    延伸阅读

    是非功过争议多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桑弘羊所实施的一系列理财措施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为旷日持久的汉匈对决提供了经济保障,大汉王朝因此才能将抗御匈奴的战略方针进行到底。从这一点来说,桑弘羊确实是汉代的“富国名臣”。

    然而,桑弘羊生前死后都被不少人称为“言利小人”和“聚敛之臣”而饱受非议。《汉书》不为他立传;司马光诟病他“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在民利,其害甚于加赋”;苏辙则说他“法术不正”。

    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相当严重,最后逐渐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辅政,后来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大司马印

    ◆“新莽天凤二年”长乐富贵镜

    延伸阅读

    王莽当权后所用非人

    王莽在当政后听不进忠言,任用的人多是拍马逢迎刻薄寡恩的小人。有一次,他叫大司马允费兴去做荆州牧。允费兴说荆州连年干旱,百姓饥饿贫穷,因而盗贼兴起,自己到荆州后要给百姓发放贷款买耕牛种子和粮食,减轻他们的赋税。王莽听后勃然大怒,居然免去了允费兴的荆州牧。对于那些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小人,王莽则信任有加。有一年,关中地区涌进了大批流民,王莽“置养膳官稟食之”,可是办事的官员却将赈济的粮米据为己有,致使十分之七八的饥民饿死。王莽听说后,就问负责这件事的官员王业,王业则买了米饭和肉汤,拿着去见王莽,对王莽说给饥民吃的都是这个。王莽居然查也不查,就相信了他的话。

    周武帝新政

    从西魏到北周建立,战事连年不断,人口越来越少。自然灾害频繁,百姓们背井离乡,佛教僧侣趁机吞并土地,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在此情境之下,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力在必行。

    ◆周武帝像

    ◆马头鹿角金饰件。北朝

    延伸阅读

    宇文邕韬光养晦伺时机

    宇文邕刚刚即位时,虽然对宇文护的独断专行非常不满,可是他深知宇文护的势力之庞大,因此他丝毫不敢暴露自己的不满,而是时时小心,处处谨慎,事事都按宇文护的意思去做,以迷惑宇文护,好让他对自己不起疑心。

    有一次,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夜里,他执意要回长安,众人都觉得奇怪。陈崇自作聪明,对周围人说晋公今年不利,现在车返回,是因为晋公死了。后来,宇文邕听说后,立即把众大臣召到大德殿,当着众大臣的面把陈崇痛骂了一顿。当天夜里,宇文护就派人逼陈崇自杀了。

    后来,宇文邕慢慢地取得了宇文护的信任,宇文护渐渐对宇文邕放松了警惕。十三年后,宇文邕终于找到了机会,设计让宇文护给太后读《酒诰》,趁他不防备的时候,杀死了宇文护,夺取了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前期,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各地起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执政的冯太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心进行改革。孝文帝亲政后,将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北魏将军印

    ◆北魏孝文帝像

    延伸阅读

    孝文帝取信冯太后的故事

    也许是自幼便失去母亲的缘故,孝文帝拓跋宏不但聪明,而且早熟,言行举止常表现出跟年龄极不相称的一面。孝文帝的聪慧让冯太后极为不安,担心日后会对自己不利,便想废掉他。在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进一间小房子里,下令三天都不给饭吃。幸亏当时朝廷一帮重臣的劝阻,冯太后才改变了主意。后来,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那里搬弄是非,说了孝文帝很多坏话。冯太后大怒不已,把孝文帝痛打一顿。孝文帝心里非常委屈,表面上却默默接受,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冯太后以后再也没有对孝文帝发过火,而是全心全意栽培他。

    周世宗革新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战争不断,百姓痛苦不堪,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周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要统一天下,改革是必由之路。

    ◆周世宗柴荣像

    ◆五代十国政权表

    延伸阅读

    柴荣亲自毁佛表决心

    毁佛运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有洛阳的官员报告说,该地寺院内有一尊“大悲佛”,非常灵验,百姓们顶礼膜拜,多少年来一直络绎不绝。民间传说,这尊佛相当灵验,谁要是敢毁了它,一定会有报应遭天谴。于是有人建议柴荣网开一面,柴荣坚决不同意,并说:“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因一佛像而废之,朕必亲往探之。”第二天,柴荣亲自来到该寺,督促毁佛。可是,兵丁们仍然不敢下手,纷纷把斧头锤子等工具丢在地上。于是,柴荣拿起斧头砍破了大悲佛的脸和胸部,四周围观的人吓得直发抖。柴荣砍完后,扔下斧头,对众人说:“都说‘大悲佛’灵验,我现在不是毫发无损,什么事都没有吗?”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叶以后,冗官冗费冗兵激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百姓痛苦不堪,各地起义不断,西北的辽西夏等国也经常来袭。要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实行改革迫在眉睫。

    ◆王安石像

    ◆王安石尺牍

    延伸阅读

    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北宋时期,那些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式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尖锐的批评。到了南宋,有关人士依然通过修史的方法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定性评价,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此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类似的判断。而王安石的一些同乡文人,则对以上评价进行了争辩。

    到了近代,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开始改变,梁启超严复等人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正面评价。梁启超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说王安石变法是“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用度匮乏。流民遍野,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周边环境也动荡不安。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立志改革,挽救危机重重的明王朝。

    ◆张居正像

    ◆《帝鉴图说》书影。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

    延伸阅读

    万历皇帝为何“追仇居正”

    神宗皇帝10岁登基,张居正辅政,并对小皇帝严加教育。对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以及大权独揽处理朝政,万历皇帝实是出于无奈之举。从皇家自身利益考虑,他需要张居正去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因此,他当时必须支持张居正的一切裁断。而一旦张居正病逝,一具尸体对皇帝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对于首辅鞠躬尽瘁舍身为国的精神,对于首辅力排众议推行改革而使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功绩,都已随风而去。当反对声讨张居正的声浪一波波袭来的时候,万历皇帝终于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转而支持他们“追仇居正”。

    皇太极新政

    皇太极继位后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内部由于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外有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在这种形势下,皇太极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

    ◆清太宗皇太极像

    ◆范文程像

    延伸阅读

    努尔哈赤和大青马的故事

    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赶路赶得很急,结果把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这匹马很有感情,现在马累死了,他非常难过,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的政令。“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清朝男性服饰形象

    ◆一道“剃头令”带来新行业剃头

    延伸阅读

    张春拒绝剃头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被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由此拉开维新变法的帷幕。

    ◆梁启超旧照

    ◆戊戌六君子。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延伸阅读

    袁世凯告密内幕

    据袁世凯当年的幕僚亲信张一麟所记,袁世凯当初告密,并非如他在《戊戌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而是慈禧的政变导致袁世凯告密。当时,对于袁世凯在北京被光绪帝封为侍郎一事,荣禄心存疑虑。因此,他去天津见袁世凯时,“令卫兵夹道罗列”。袁世凯从杨崇伊那里得知太后训政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后,早就惴惴不安了。现在见荣禄摆出如此阵势,以为康有为已供出了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密谈兵变围园之事,心里非常害怕,于是将当时守旧派还不曾知道的杀荣禄围园的密谋和盘托出,并“跪求荣为做主”。

    西太后动手后,才接到袁世凯的告密,所以又下令抓谭嗣同等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