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章 大海啊全是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矗立在海岸,岁月就像海潮,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只在这块巨石之上,留下斑驳的痕迹,看着有一种沧桑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杨波想试试,手脚并用爬了上去,沈燕青却身手矫健,往后退几步,然后往前冲,三步并两步,大长腿确有优势,一个飞身跨跃,就上来了,杨波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啊,不说比曹操,就是沈燕青,在很多方面,他也比不了。

    杨波在石头上站定,面向大海,舒展双臂,心中似有万千块垒,只欲放声一呼。

    旭日东升,海面浮光跃金,你看到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狂风巨浪之时,樯橹灰飞烟灭,让人望而生畏;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你感叹岁月已逝,人生易老,壮志未酬。

    现在是一六二八年,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迄今一百多年了,欧洲人这会儿正忙着往美洲大陆殖民了吧。

    而有明一代,海禁是基本国策,片板不能下海,是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虽然后来有隆庆开关,中间反反复复,但朝廷对民间的海上贸易控制极其严苛,海禁政策始终是主流。

    在明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规模宏大,波澜壮阔,无论如何,都是有明一代的浓墨重彩,辉煌的一笔。

    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舰队只为彰显国力,威加四海,虽然也有贸易,但贸易却不是主要目的,并没有为朝廷带来实际利益,历久,变成朝廷不可承受之重,最终也是当权者自己给禁了。

    时至今日,即使是在大明,也甚少有人提及,便如一粒历史尘埃,随风而逝了。

    到了大明末期,地方官府对民间的海上往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朝廷控制能力衰落之故,并非不想控制。

    当然,这客观上也给了像沈家堡这样的海滨之地以可乘之机。

    朱元璋大概认为中国地大物丰,什么都有,不需要从海外进口什么东西。

    事实上,即便在后世,也有学者认为,开海反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巨大的隐患。

    因为海贸只是大明单向对外输出商品,换回来的只如硬木、香料这样的少量奢侈品,更多的是白银。而白银的大量流入,一方面刺激工商业者更加扩大规模,粮食生产因此减少,二则物价上涨,特别是粮价上涨,土地兼并越演愈烈,种地的农民反而失去了土地,内患由此产生。

    学者的说法很多,莫衷于是,杨波也分不清谁对谁错。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很多人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还塞了私货,很多时候,历史不能还原真相,更不能给你答案。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看,历史记录的是人泪社会试错的过程,历史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历史充满了悲剧。

    现在的崇祯皇帝就是个杯具,那么为了避免的悲剧的发生,又该做些什么呢?

    杨波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也一心想跟曹操一样来个直抒胸臆,到头来,想到崇祯这个杯具,不由意兴索然,只是小声嘀咕了一句:“大海啊,全是水。”

    沈燕青还以为杨波在怀旧思古,说不定还能来句诗啥的,没想到杨波来了个大喘气,差点没晕倒,蹙眉看着杨波,眼神里全是鄙视。

    “我们去找林楚贞。”杨波讪讪地说道。

    林楚贞是沈家堡船厂的大匠,据说是沈继之花了大价钱从南洋请回来的。

    沈继之都把船厂视为禁地,船厂的事都是由他亲自管着,船厂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自成一体,外人很少接触,杨波对林楚贞并不熟悉。

    昨日,杨波和沈燕青被海上飞绑架,却被反杀,海上飞被砍断一只胳膊,被杨波和沈燕青抓了回来,送到沈府。

    沈燕青告知杨波,她爹决定取了海上飞在舟山的两个海岛,这事交给雷矬子去办,

    据说那两个海岛,一个叫做桃花岛,一个叫横岛,大概位于舟山列岛中间的位置。

    这还不算,沈继之主动要求杨波到船厂看看,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沈继之对船厂颇为看重,认为是沈家堡根基之所在,甘薪的铁匠铺甚至都不能打一把菜刀,便是出于对船厂的利益保护。

    也不知沈继之是出于何种考虑,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杨波也试探了下沈燕青的口气,大概是因为杨波的那把后装弹击发枪给了沈继之信心。

    之前,沈继之不允许和朝廷公然对抗,显然他认为沈家堡没有实力与朝廷抗衡,他的夫人徐可卿死在官军的箭羽之下,据说身中数十箭,死得挺惨的,也许他是不想同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在船厂林楚贞的办事房,杨波见到了林楚贞。

    “这位便是林楚贞,林大匠,这是杨波。”沈燕青介绍道。

    杨波和林楚贞拱手施礼,寒暄之后,林楚贞知道南下的船已停在码头,看完船厂之后,杨波便要登船,也不废话,径直领着二人在船厂各处转转。

    “林大哥,据说你老家是闵地的?”杨波问道。

    “在下在福建出生,是地道的中土人士,幼时便随父母去南洋谋生,在泰西人的船厂做过工匠,幸得沈家看重,这才得以返回故国,公子年少有为,今后免不了请公子赐教。”林楚贞很客气,谦虚得很。

    沈燕青插话道:“林大匠,您太客气了,您直呼杨波其名即可。”

    “对对,林大哥叫杨波就好,这样显得亲近,呵呵。”杨波立刻道。

    “善。”林楚贞哈哈大笑,说道:“那我便恭敬不如从命。”

    杨波随口问道:“据说闵地的郑家海贸做的很大,林大哥可有耳闻?”

    “郑芝龙不仅在闵地,即使在南洋的华人中间,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下自然是知道的,在下在南洋的时候,就曾与其弟郑芝虎有一面之缘。”林楚贞说道。

    “哦。”杨溢大喜,说道:“日后如有机会,还请林大哥引见一二。”

    “好说,好说,不过在下跟郑家交往并不深,只怕让公子你失望了。”

    在杨波的记忆中,南洋此时差不多给欧洲人瓜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